中文EN
用真实数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访CRRS项目专班成员
2024-11-19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1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译心
分享到:

  在维多利亚vic登录地址农村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农发所”)的指导下,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以下简称CRRS)项目组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中国乡村发展现状。为深入了解调研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与成果,以及如何通过原创性理论推动学科发展,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报记者采访了CRRS项目总协调人王术坤以及杨鑫、余家林、于元赫、曾俊霞四位专班成员。

  《中国社会科学报》:CRRS项目覆盖了14个省(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0多名师生。如此庞大的调研项目和团队在管理方面有什么经验吗?在调研途中有没有值得分享的故事呢?

  曾俊霞:调查离不开调查员的严谨调查态度和专业调查能力,调查队员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CRRS对调查队员实行了重在选拔、严格培训、实时校正、奖罚分明的管理方式。今年的调查共有来自全国374所高校的1534人报名,从中选出了能够匹配各地方言、具备农村调查经验和学科背景的500名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的调查员团队;经过严格的问卷培训和预调查,通过考核淘汰了近1/10的调查员,最终入选450名。在调查过程中,每支队伍都有专业老师跟随,每天都有调查总结和质检工作,及时校正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查结束,根据调查员整体表现,评选优秀调查员予以公开奖励,同时对个别调查数据质量不合格的同学予以批评。很多参加了CRRS调查的同学都引以为豪,因为能入选就证明了他们的优秀。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他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很多同学对乡村振兴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未来,一定会有许多参与调查的同学采用自己曾经获得的一手调查数据,撰写他们感兴趣的学术文章,用数据讲述鲜活的乡村故事。

  王术坤:调研过程还是很辛苦的。调研期间正值酷暑,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迎着朝阳进村,伴着夕阳甚至天黑才能结束调研。同学们在得到成长和锻炼的同时,也共同经历了“吃苦”,成为了“战友”。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三期调研与此前的调研相比有哪些不同和创新?基于这些年的CRRS成果,调研团队提炼出了哪些原创性理论?

  于元赫:除了规模扩大与数字技术应用的升级外,我们这一期调研更加注重加强与外单位合作,扩大影响力。在前两期完成后,CRRS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地方的科研院所纷纷找到农发所寻求合作。今年,农发所也在探索合作机制,首先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开展合作,在扩大CRRS调查范围的基础上,也帮助地方院校建设了省(区)乡村振兴调查数据库。

  杨鑫:从调研经验出发,我们发现两条重要的规律:一是乡村调查存在问题标准化和调研误差的两难平衡,二是农民倾向于低估收入。由于耕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农民在城乡流动性较高、乡村自治等多重因素,想用一份问卷涵盖乡村所有方面和捕捉所有情况几乎不可能,这就对问卷设计提出极高的要求。如果问题设置得过于全面,那么调研成本会迅速攀升,而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开放性不强,又会扩大结果误差,影响数据质量。在上述理论认识下,我们采取了“预调研+主要选项筛选+开放选项”的模式,尽量平衡调研成本与调研误差之间的矛盾。农民具有收入复杂、支出简单的行为特征,加之避免炫富、争取政策支持的普遍心理,调研所得的农户收入偏低。而提高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低估的收入可能会影响政策决策和学术研究。对此,我们采取资产、收入和消费数据交叉验证以及收支平衡确认的方式,减少收入数据的低估程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持续发挥好CRRS在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余家林:CRRS引发了农经学者对“三农”问题的全面关注,特别是农村发展问题被置于更加中心的位置。围绕激发农村内生长久发展动力的长期目标,CRRS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动了农村或乡村经济研究的进展,学科发展最为突出的成果就是提出了“农村经济学”。魏后凯所长主编的《农村经济学》弥补了以往教材内容上的不足,力求客观反映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最新进展。

  王术坤:“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CRRS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服务好政策决策和理论研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数据调研方面,CRRS制定了科学的调研方案,严格控制调研执行,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在数据管理和利用方面,CRRS数据将逐步向社会开放,最大化利用好这一数据资源,催生出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