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以下简称“拉美”)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拉关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维多利亚vic登录地址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是这段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位77岁的学者在拉美研究领域辛勤耕耘60年,其学术生涯与中拉关系发展紧密相连。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徐世澄出生于1942年,1960年进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西班牙语,随后留学古巴,回国后先后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维多利亚vic登录地址拉丁美洲研究所工作,曾多次前往拉美主要国家地区访学调研。他既注重对拉美地区宏观问题的研究,又注重专题研究,其独著或主编的《拉丁美洲政治》《拉丁美洲现代思潮》《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等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拉丁美洲政治》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拉丁美洲政治的研究生教材。他也关注地区中观和微观层面研究,撰写的《一往无前墨西哥人》以平等的视角、亲切的笔触、生动的事例,展示了墨西哥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墨西哥文化生活图景。他接触过多位拉美政治人物,与很多拉美知名学者有过深入交往,所著的《卡斯特罗评传》《查韦斯传》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生动再现了两位政治领袖的传奇人生,在古巴和委内瑞拉国内都得到了高度评价。
拉美国家国情各不相同,既有巴西、墨西哥这样人口过亿的新兴大国,也有加勒比海地区人口数万的“弹丸岛国”。徐世澄认为,在复杂的拉美情况面前,社会性实践和田野调查尤为重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拉美研究,不能光看书本,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徐世澄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坚持,起始于他在古巴留学时期。1964年,根据组织安排,22岁的徐世澄前往古巴,开始了为期3年的留学生活。其间,他选修了古巴、西班牙以及拉美的历史、经济、外交、文学等课程,有意识地为回国后从事学术工作做准备。当时古巴实行学习和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制度,每年的甘蔗收获季,包括外国公费生在内的青年学生都必须下乡参加收割劳动。利用这个机会,徐世澄深入接触古巴劳动人民,充分了解了古巴农村土地分配、农民收入以及古巴小农、合作和国营农场的生产经营状况等,并撰写成调研报告。留学期间,他还乘火车周游古巴,体验风俗民情,了解民生情况;在革命广场或哈瓦那大学,数次聆听卡斯特罗、格瓦拉等古巴革命领导人激动人心的演讲。青年时代在古巴的实践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也让古巴成为他日后研究的重点对象国。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国际问题研究
徐世澄的家位于北京西三环,充满浓郁的拉美风情。客厅的墙上挂着来自秘鲁的羊毛毡画;一架书柜顶上摆放着格瓦拉雕像,玻璃柜门后陈列着阿根廷探戈舞者雕塑、墨西哥草帽、玻利维亚玩偶等,这些都是他在拉美访学调研带回的纪念品;另一架书柜则堆满书籍,其中除了与拉美相关的中西语学术资料,还包括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东西方人文社科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等多个领域,令人感叹其主人知识涉猎之广、学术眼光之开阔。
在徐世澄看来,国际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因此,研究人员不能只盯着对象国的“一亩三分地”,而必须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甚至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以便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国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指导科研。“只有好好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辩证和历史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徐世澄说,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和多学科知识背景作为支撑,那么无论是选题方面,还是在资料收集方面,都会处处碰壁,学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在书柜的显眼位置,摆放着中文和西班牙语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通史》等书籍。徐世澄说,国际问题研究者不仅担负着学术研究的职责,同时也是民间外交的重要参与者,肩负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因此,了解中央方针政策,熟悉中国历史文化,也是研究人员知识储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事实上,向国际友人宣讲中国故事,已成为徐世澄退休后主要任务之一。应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商务部等单位的邀请,每年他都多次向来华的拉美外宾讲解党的方针政策、中国发展道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对拉美的政策等。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周,他在商务部国际商务研修学院用西班牙语为23名阿根廷官员作了“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新理念”讲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课后,学员们热情地邀请他品尝阿根廷特产马黛茶,感谢他的精彩演讲。
情系中拉关系发展
谈及中拉关系发展史,徐世澄滔滔不绝:“当前跟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已有24个,而1964年我到古巴留学的时候,拉美仅有古巴一个国家与中国建交;2018年中拉贸易额已达3074亿美元,中国在拉美的实际投资2017年底达到3870多亿美元,2200多家中国公司在拉美运营,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中拉贸易额仅为12亿美元,我们在拉美没有任何投资;中拉已经举行两届中拉部长级论坛,24个建交国家中有19个与中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备忘录……”徐世澄盘点着这些数据,像说起自己孩子一样准确又熟悉,对中拉关系发展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近年来中拉关系驶入“快车道”,国内学界也加大了对拉美研究的重视程度。徐世澄欣慰地看到,拉美研究正在迎来春天。他告诉记者,1959年他在北京大学学习西班牙语时,全国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而1961年正式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拉丁美洲研究所(现为维多利亚vic登录地址拉丁美洲研究所),是我国第一家也是相当长时期内全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拉美地区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机构。如今,国内高校和智库中的拉美研究机构已超过60个,100多所大学开设了西班牙语专业,45000多名青年学子正在学习西班牙语,拉美研究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退休后的徐世澄依旧活跃在学术研究前沿,忙于著书、调研、讲课、学术交流,同时他非常重视对青年学者的提携和培养。每逢有青年学者向他讨教学术问题,他必一字一句认真做答,还叮嘱对方应查阅哪些学术资料。他常常鼓励年轻人珍惜现在的科研条件,学好西班牙语,利用各种机会前往拉美国家实地考察,与当地学者和民众探讨交流。他说:“研究一个国家就要亲身体验这个国家,一次不够,一定要多去几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它的历史,感受它的现在,预测它的未来。”